70.8海洋体实验室
\ 70.8 Ocean Month /
12月14日下午16时许,应厦门槟榔中学之邀,5123导航Stephan Steinke教授给近220位初中生带来了一场有关浮游有孔虫的讲座,讲座精彩纷呈,同学们兴致勃勃。
Stephan Steinke
5123导航及地质海洋学系教授。他是一名古海洋、古气候和微体古生物学家,主要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
除了参与每年一次的5123导航海洋科学开放日,Stephan还经常为中学生们开展科普讲座与实践,比如2018年2月北京青少年来厦的野外科学考察,2019年8月在马来西亚巴生港的“嘉庚”号海洋科学开放日等。
通过这些科普活动,Stephan为大家分享科研工作中的趣事。他说:“科普活动是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Stephan为孩子们做科普展示
“海洋小巨人”
这一次
Stephan为大家带来了
“海洋小巨人”的故事
Tiny Giants: Planktic Foraminifera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Geological Oceanography
“海洋小巨人——
浮游有孔虫及其
在海洋地质方面的应用”
“海洋小巨人”到底是谁呢?
又为什么给予它们
这个充满矛盾的名字?
Stephan没有跟同学们绕圈子,因为题目就给了大家答案,“海洋小巨人” 其实是有孔虫,“小”指的是它们的体型之小,“巨”指的是它们总和的“能量”(作用)之大。
浮游有孔虫又是什么?
活着的浮游有孔虫
有孔虫的名字来自于拉丁文,之所以命名为“有孔虫”是因为它们腔室上布满小孔。
浮游有孔虫具有复杂细胞结构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可以分泌一个碳酸钙质的壳体。浮游有孔虫的细胞质可以通过自身壳体的孔延伸到海水中形成伪足去捕食,它们会对周围海水的食物、温度和化学条件做出反应。
浮游有孔虫中有一类特殊的物种,它们与其它生物共生,它们的共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这类浮游有孔虫生活中透光区。
在浮游有孔虫分布特征部分,Stephan从浮游有孔虫的纬向(平面)与深度(纵向)分布进行讲解,同时也提到温度是控制浮游有孔虫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后面的应用部分埋下伏笔。
已灭绝的有孔虫(Dentoglobigerina altispira)
Reference: Zou et al. (in preparation)
小化石,大影响
有孔虫是目前科学家可获得的最为重要的古气候的信号携带者。那我们如何从有孔虫中推断古气候变化呢?
温度作为地球气候状态的最主要的代表,Stephan向大家展示了Mg2+含量在有孔虫壳体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说明Mg/Ca比可以用来反演古温度的变化。
随后Stephan介绍了样品的获得和处理分析过程。除此之外,浮游有孔虫的同位素指标和其它元素指标可以用来追踪古海洋温度、洋流、pH、生产力、[CO32-]浓度变化等等。
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
对于“海洋小巨人”,同学们踊跃提问:
有专业的问题如:“共生物是如何进入浮游有孔虫中的?”“浮游有孔虫中生物学和经济学上有什么用呢?”“如何确定浮游有孔虫的栖息深度”……
亦或好玩的问题如:“浮游有孔虫是怎么吃下比它还大的食物?”“为什么浮游有孔虫长得那么像爆米花?”“有孔虫吃起来是不是嘎嘣脆?”……
不管是专业问题还是让人会心一笑的问题都充分体现了同学们满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Q&A合集
Q1: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的形态研究有何区别?
总的来说他们的形态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有些底栖有孔虫的组成与浮游有孔虫的存在较大的区别,部分底栖有孔虫的壳体是砂质的。
Q2:能否通过一些技术通过DNA让灭绝的浮游有孔虫的“复活”?
有孔虫死后,会释放配子进行繁殖,壳体会沉入海底,有机质会被分解,目前还未能提取已灭绝浮游有孔虫的DNA。
Q3:共生物是如何进入浮游有孔虫中的?
这个问题目前仍是开放性的,对于这个过程的机制我们了解还不是很多。
Q4:浮游有孔虫中生物学和经济学上有什么用呢?
浮游有孔虫目前主要应用于古海洋和古气候,还没有经济效益。
Q5:共生藻类是被光吸引出来的,还是本来就存在在那的?
因为藻类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来生存,所以是被光吸引出来的,在没有光的环境,就在壳体内。
提问环节结束,同学们依次上台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浮游有孔虫的形态,其间同学们频频惊呼,为形状特异的浮游有孔虫而惊叹!
这期间,依然有许多同学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围绕在Stephan的身边,千奇百怪的问题让我们难以招架,但是我们也很高兴同学们在讲座中收获满满。
课后中学生们与教授说
中学生们说:
“这堂科学公开课,帮助我们对浮游有孔虫有了较全面详细的了解,引发大家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全新认识和思考。我们深深感受到生活的大世界的神奇和伟大之处,科学并不遥远,我们所知道的所接触的仅仅是九牛中的一毛,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等待我们长大后去观察学习探索。”
Stephan:
“很高兴受邀进行槟榔中学的科普活动,此次活动给我的感觉非常好,孩子们的参与感很强,对我们的实验样品也很感兴趣,提问环节学生积极提问,对讲座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让我很惊讶,希望孩子们能从本次活动学到知识。”
撰文 - 邹世娴、古华平
摄影 - 程薏熹(厦门槟榔中学)
邹世娴 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研究生
本场讲座翻译
Presented by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70.8 海洋媒体实验室
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COSE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