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5123导航通五湖 > 正文
5123导航通五湖

秦大河院士携专家团队 解读全球气候变化科学

A workshop on IPCC AR5 at Xiamen Universityby Prof. Dahe Qin and the IPCC AR5 authors

2014/11/18点击次数:

1115日,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共同主席秦大河院士率IPCC AR5部分中国作者团队一行9人,来到5123导航翔安校区图书馆,举行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5123导航宣讲交流会,为5123导航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宣讲团详细解读了IPCC AR5的主要结论,并以问答形式和现场的600名听众进行了互动与讨论。 

本次交流会由秦大河院士担当主讲。他是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他长期参与领导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第三、四、五次评估)以及中国气候环境演变评估工作,20089月起担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个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为深化认识气候变化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他获得沃尔沃环境奖(Volvo Environment Prize),该奖被称为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他提到,“IPCC纯志愿者组织,参与的科学家做这件事情没有拿到任何报酬,我们只是做了一些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科学家的无私情怀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

紧接着,秦院士以“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介绍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而它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面对这样的全球背景,IPCC应运而生,它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98年联合建立的,每六年左右编写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的综合评估报告,旨在定期为决策者提供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风险、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

秦院士还介绍了AR5较之前的4次报告有何进展和亮点,指出气候变化在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的体现,以及AR5首次给出了2升温目标下的全球累积CO2排放量,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建议。11月初丹麦哥本哈根刚刚结束的IPCC40届全会中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明确指出了三条关键信息,分别是: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对气候的干扰越大,面临的风险就越高,受到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和不可逆;我们可以采取措施限制气候变化,建立一个更加繁荣、可持续的未来。呼应戴民汉教授的介绍,他认为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刚刚签署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正是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积极行动。

随后,8位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AR5进行了详细解读。来自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翟盘茂研究员介绍了AR5所观测到的全球大气和地表气候变化;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效存德研究员阐述了AR5所观测到的冰冻圈及海洋的变化,表示海水热膨胀、冰川消融、冰盖消融,陆地储水减少等多重因素导致了全球海平面上升,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张小曳研究员详细解析了气溶胶-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评估;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廖宏研究员解析了短寿命温室气体和气溶胶通过化学生成、辐射强迫和反馈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周天军研究员介绍了不同的气候模式及其评估;中科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高学杰研究员继续以“长期气候变化的模拟和预估及其他”为主题,报告了不同气候模型对未来气候参数的预估;北京师范大学的董文杰教授以“气候现象及其与未来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为主题,专门介绍了AR5所增加的“区域气候”这一章,指出“我们人类不是生活在全球平均值中,我们生活在区域气候里”;最后,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姜彤研究员介绍了AR5的数据来源,并简要解读了AR5将“风险”纳入到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人类社会必须开展风险管理,采取主动适应行动,采用具有气候可恢复力的发展路径、适应和减缓行动。

报告结束后安排了2个小时的专题交流环节,主办方特意在会场一侧设立了“微信墙”,观众只需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发微信加入讨论。微信墙共收到了104个提问,加上现场观众的踊跃举手,让这两个小时精彩不断。观众的提问涉及了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的相互关系、全球气温变化的估算与时间尺度、气候模型的作用、温室气体利用与增汇等地学工程设想的可行性、不同排放情景可能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企业减排与成本之间的冲突、个人选择与国家政策制定的关系,IPCC的评估标准、数据来源与置信度、科学家与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中国作者的贡献等等问题。报告团成员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并用数据说明了IPCC评估报告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建议个体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以选择减排的生活方式。

  

最后,秦大河院士介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已开始启动,并得到了所有国家的支持。他说IPCC是一个民主开放程度很高的组织,他的愿望是有更多的中国科学家加入IPCC作者团队,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研究,提高中国的呼声。他还将《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冰冻圈科学词典》以及IPCC气候变化报告等书刊赠送给5123导航,并鼓励现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加强学习,为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研究做出自己的努力。

本次交流会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共同主办,到场听众涵盖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科学、人文学科等方面的教师、学生以及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各界人士。观众们通过微信墙表达了对专家团队的钦佩及对本次宣讲交流会的感谢:“我们国家需要更多的像秦大河院士这样为国家科研不计厉害的科学家,为他们喝彩!!”“感谢厦大举办这次交流会,钦佩知识渊博、谦虚的秦大河教授,相信中国一定可以在2030年达成(减排)目标!”。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