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18日,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主办的首次大规模海水营养盐现场国际比对航次(The International Nutrient Inter-comparison Voyage, INIV 2023)在南大洋顺利完成。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工程师王丽芳,博士研究生汤锦铭和方腾越参加航次并完成了AA3营养盐流动分析仪和自主研发的iSEA自动分析仪两套设备的国际比对实验。
海水营养盐国际比对航次(INIV 2023)合照
海水营养盐的准确测定是深入探究海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对了解目前气候变化下的海洋健康至关重要。海水营养盐测定的方法、技术以及标准流程在不同实验室之间存在差异。在过去数十年间,衡量海水营养盐测量的准确度,一般由国际上不同实验室之间开展比对实验,但此类国际比对实验通常仅基于少量盲样,且仅在实验室内比测,难以综合性地反映样品从采集、存储、预处理到测定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影响。为突破这一局限,提高比对质量,CSIRO依托“调查”号科考船(R/V Investigator),组织INIV 2023航次,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响应,吸引了日本海洋-地球科技研究所(JAMSTEC)、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KIOST)、美国莫斯兰丁海洋实验室(MLML)、美国加州大学斯克利普斯海洋研究所(UCSD-SIO)、美国夏威夷大学(University of Hawaii)、英国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DFO)、西班牙国家研究理事会海洋科学研究所(ICM-CSIC)、荷兰皇家海洋研究所(NIOZ)、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MER)、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塔斯马尼分析服务中心(AST)和5123导航等13个国际顶级化学海洋学机构参加,其中多数为国家级科研中心。巴西与阿根廷学者也通过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计划(POGO)参与了本次比对航次的观摩与学习。
MEL团队成员在船上进行仪器调试
在遭遇了仪器运输损坏、感染新冠等种种问题之后,团队成员克服了站位密、任务重、海况差的困难,互帮互助,顺利完成仪器的前期准备、维修、安装及调试,高质量地完成了组织方设定的10个站位和每站36层的剖面作业,共计360个样品的四项营养盐(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分析,所有指定标准物质的比测,以及样品与标准物质的数据处理工作,并根据组织方的需求,提交了比测数据。
MEL团队成员与其他国家团队合照(右起第一至三:王丽芳、汤锦铭、方腾越)
在实验之余,团队成员不忘与其他实验室交流,了解和学习各国使用AA3测定海水营养盐的异同与经验,向同行介绍自主研发仪器iSEA的设计理念和操作方法,就如何继续提升仪器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航次中通过全球直播介绍了iSEA。航次结束后,师生们参加了CSIRO组织的大洋及近岸海水营养盐专题研讨会,介绍MEL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分享了MEL仪器自主研发工作的相关进展。
方腾越(左)和汤锦铭(右)在大洋及近岸海水营养盐专题研讨会上作报告
INIV2023航次全面评估了各实验室从采样、测定到最终数据产出的一系列环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各实验室的现场测量能力,提升了全球营养盐数据的质量与可比性。MEL团队的参与,加强了与国际高水平实验室之间关于现场检测仪器、测定方法、操作规范和准确度等方面的交流,为今后建立合作关系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南大洋冬季航次观测上的部分空白,获取了宝贵的水文和化学资料。
MEL团队与CSIRO成员合照
王丽芳:“在十多年的出海征战中,本航次是任务最艰辛,海况最惊险,但压力与挑战也是最大的一个航次。幸亏有戴民汉院士、马剑教授、杨进宇助理教授和诸多老师同学的支持与鼓励,以及队员们风雨同济的精神,使得本航次任务圆满完成”。
汤锦铭:“这半个月不仅在测样技术和外语能力上获得了提高,更是拓宽了眼界,打开了个人未来研究学习的新思路”。
方腾越:“虽然在感染新冠和晕船的双重考验下,身体的不适令人绝望。但能够将自主研发的仪器带出国门,向全世界顶尖的营养盐实验室成员介绍仪器的优势之处,展示我国在营养盐仪器自主研发方面的能力,我感到十分自豪。此行再苦再累也值得”。
资助与支持
本航次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戴民汉院士团队及马剑教授团队联合资助,获得全球海洋船舶水文调查计划(GO-SHIP)、南大洋观测系统(SOOS)、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和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UNDOS)等项目,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建芳团队朱勇副研究员、CSIRO水化学团队以及“调查”号团队的支持。
MEL师生欢迎科考队员回家
供稿:王丽芳、汤锦铭、方腾越
审核:杨进宇、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