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3点59分,随着最后一个报告和讨论的结束,参会学者按照惯例,开启各自视频画面,挥手告别,为期7周的“第四届青年动力论坛”网络研讨会圆满落幕。
身处我国海洋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青年人肩负独特历史使命。海洋动力学是物理海洋学的灵魂,也是整个海洋学科的基石。海洋动力学在大尺度环流与气候变化、中尺度涡旋、亚中尺度过程、内波、沿岸环流与波动、深层环流与混合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悬而未决的根本性问题。“青年动力论坛”由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瑞新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林霄沛教授及5123导航刘志宇教授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海洋动力学领域青年学者间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争论,激发创新热情,激励批判性思维,提升学术品味,构建追求卓越的学术共同体,促进深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论坛以交流最新研究思想与科研构思为特色,倡导纯粹的学术争论与批判,此前已在广州南沙、青岛成功举办过三届。本届论坛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5123导航)与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联合主办,共有来自18个高校、研究所的33名学者应邀参加。
本届论坛原计划于5123导航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举办,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改为系列主题网络研讨会的形式。论坛开始前,组委会通过邮件征集了参会人员的兴趣、疑问或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变形半径尺度海洋动力学”、“海洋亚中尺度过程:已知与未知”、“海洋内波:动力学、能量学与效应”、“近海动力学”、“大尺度海洋与气候动力学”等5个主题。论坛于5月13日启动,每周三晚通过Zoom会议线上举办,每次由4位主讲人围绕所设置的某一主题,分别作30-45分钟的演讲,内容包含相关研究背景及个人观点,并指出可能的发展方向。每个演讲结束后,参会人员均可自由讨论。论坛原计划每次会议持续2小时,但由于讨论十分深入且激烈,第一讲从晚上8点一直持续到凌晨12:30才结束。为了不影响参会者的其他安排,组委会迅速协商并调整报告人数及讨论时间,决定每次会议尽量在23:30前结束。
五个主题的相关报告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特别地,参会学者对现阶段亚中尺度过程的理论认知、研究手段与未来发展方向、南海深层环流的维持机制及其与跨等密面混合的联系、数值模拟对理解海洋动力过程的作用以及数值计算本身存在的问题等话题展开了十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有些争论取得了共识,但也存在相当部分的话题大家认知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这些话题所引发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争论,对个人批判性思维的建立、研究热情的激发、对相关话题的再思考都大有裨益。
论坛结束时,参会学者纷纷表达了各自的参会感受,认为收获良多,意犹未尽。中国海洋大学林霄沛教授表示,因疫情原因,把以往连续两天的会议变成了每周一次的大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南方科技大学刘志强博士表示,从参加第一届论坛至今,学到很多知识,很享受每个科学主题的讨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鑫研究员则认为,通过论坛的交流,让自己退一步看问题,思考研究方向,重新定位自己,对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有很大帮助。作为首次受邀参加该论坛的青年学者,山东大学韩磊博士认为,论坛最精髓的部分是限制报告长度,保证充分的讨论时间,讲者与听者能够进行深度的双向交流,互相讨论和启发,自己今后也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推广这种交流模式。
作为“云”东道主,5123导航刘志宇教授表示:“每周三准时相聚云端,开启近四个小时的科学争论,已然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了每周最期待的事。我们热烈地讨论与争论,有时还会有些‘火药味’,但正是这种不分长幼、毫无障碍的争论,体现了我们发自内心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作为论坛的主要发起人,黄瑞新教授远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他每周总会提前上线几分钟,和大家分享一周的生活,关心青年人的动态。他总结道:“这次论坛在非常规的环境下以网络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了7次,与会的青年学者对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希望青年人把这种深入钻研和共同探讨的风气发扬光大,把基础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他分享了自己青年时代所遇到的挫折经历,并指出,物理海洋不能脱离观测,青年人要学会在挫折中成长,要写“应景”的文章,更要下决心,甘于寂寞,勇于挑战自我,攻克难关,还要珍惜他人对你的批评,写出“又臭又硬”的好文章,才是不负青春和韶华。一句“期待你们攀上科学的高峰,我在山脚为你们呐喊”道出了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论坛的最后,组委会宣布,下一届论坛将由复旦大学承办,王桂华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向学者们发出了邀约,期待来年沪上“论道”!
附: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山海鲜无转圜。
下个周三夜漫漫,
寄情论道黄浦边。
——山东大学韩磊于2020年6月25日
(韩磊注:论坛虽已于昨晚结束,今天仍心潮澎湃,受大家发言的启发诌一首打油诗献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