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归侨郑守仪
郑守仪院士1931年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广东省中山人。国际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
1956年,正在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主修生物学她,响应祖国的号召,毅然归国,投身祖国的建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郑守仪开创并全面发展了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与生态学研究,
1960-1964年她与郑执中先生合作,全面、系统地完成了中国海浮游有孔虫分类与生态的研究,从生物海洋学角度首次用浮游有孔虫种类及其数量分布规律确定海流水团分布范围,提出黄海冷水、黄海暖流、台湾暖流和黑潮主干在黄东海的分布趋向示意图;明确提出黄、东海及邻近水域浮游有孔虫生物地理区划;指出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反映出南海暖流及其进入北部湾分支的途径。
70年代以来,她重点进行底栖有孔虫研究。有孔虫个体微小,一般不足1mm。为了提高分类研究质量,她既不轻信他人的结论,也不满足于只凭外部形态鉴定种类和传统的磨片方法,而是精益求精,在“深入”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创新研究手段,不惜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大量磨片解剖观察有孔虫内部形态结构,成功地制作了许多首次向国内外显示的薄切面、半切面以及整体或管道、壁孔等内部形态结构塑模。从而使我国的现代有孔虫分类研究在高起点上后来居上,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在生态研究方面,为尽量保证计数过程中种类鉴定的一致性,她亲自完成了我国海区上千测站的有孔虫定量计数工作,系统总结了有孔虫区系与生态特征,建立了多项有孔虫参数。研究区域之广、工作量之大,为国内同类研究之最。这些研究成果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和油气勘探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52年来,她的研究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
鉴于郑守仪倾毕生精力,在有孔虫研究领域创下“高产”、“优质”、“开创”累累成果,经美国著名海洋学家哈克博士推荐,由英国、加拿大、印度、希腊等国家12位有孔虫专家参加评审,全票通过,将2003年度“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授予了她。“库什曼”奖被世界有孔虫学术界视为最高荣誉,一般每年只授一人。郑守仪获此殊荣,标志着世界同行公认她的杰出成就,也象征着以她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于国际前列。
除此,郑院士亲自绘制有孔虫形态图近万幅,被人称为“院士画家”。为了让人们有机会进入有孔虫微观世界,她用陶瓷泥、石膏、滑石等材料,亲手雕琢了230多个有孔虫属种的放大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原始模型,从而将鲜为人知的有孔虫开发成为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研教具、科普展品、旅游纪念品和大型雕塑。曾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10项外观设计专利。世界罕见的挂有100-140枚有孔虫模型的展架,已开始批量投入国内外市场。在2005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览会”展出引起媒体和观众的极大兴趣,有孔虫模型的展架荣获“科学与艺术优秀作品奖”200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西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有孔虫科普基地,已被命名为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中科院海洋所与广东中山三乡镇政府共建了坐落114个有孔虫大型石雕的“有孔虫雕塑园”其中11座是郑守仪的海外亲友捐赠的。有孔虫雕塑园是集科学、艺术、海洋文化于一体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公益型景观,现已对外免费开放,成为当地“两天一夜游”的新景点,一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