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交流 > 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

[午餐交流会] 第四十二讲:13万年来中国内陆高湖面和东部海侵年代格局与环境意义

发布时间:2015/09/28     浏览次数:
时间:2015-10-12 (星期一) 11:40-13:30(12:20开讲)
地点:周隆泉楼 A3-206
主讲人:赖忠平教授
来访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邀请人:MEL周午餐会(余凤玲副教授)
联系人:施薇 vera_shiwei@xmu.edu.cn

讲座摘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发表的证据表明,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MIS3a,~30-40 ka)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气候模式以及中国东部沿海高海面年代格局与全球的普遍模式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南北半球的冰芯记录和深海的沉积物记录都显示,因处于末次冰期,此时气候比处于间冰期的全新世更加寒冷,降水也低得多。但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青藏高原、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噶尔盆地等),MIS3a时很多湖泊的湖面要比现代湖面高出50-100多米,温度要比全新世高2-4度,降水则要高出50-100%;中国东部沿海的海侵范围也比全新世和末次间冰期时的大。这就是被认为的“氧同位素三阶段晚期特殊暖湿现象”。在干旱区,其机制与岁差周期和太阳辐射驱动有关;由于太阳辐射的相对增强,导致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等的蒸发增加。在季风区,增强的印度季风把水汽从印度洋带到了青藏高原南部和腾格里沙漠等地;在西风区,西风环流把水汽从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带到了巴丹吉林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噶尔盆地等地。在东部沿海,其机制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海侵格局与气候模式的不对称是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但构造运动的幅度难于解释这一现象。

在“特殊暖湿现象”的证据中,高湖面和海侵的年代基本是基于14C测年建立。近年来,系统的光释光和铀系测年等的年代学数据表明,14C年代严重低估,原来认为发生在~30-40 ka的高湖面和高海面应是在~73-129 ka。年代学的错位是根本原因!有必要用新的测年方法对原有的大于两万五千年以上的14C年代进行系统的评估。

个人简历

赖忠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1992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硕士学位。2005年9月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2007年德国洪堡学者。2007年11月回国入选中国科学院。2014年10月起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的论文获两篇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一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一项中科院院长奖,等)。

研究领域主要有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变化、流域演化、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堰塞湖等)和史前人类活动年代学、及释光测年方法和物理机制等;研究区域主要有青藏高原、中亚干旱区、黄土高原、北美第四纪冰川区、滨海沉积等。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国际SCI刊物论文90多篇,SCI引用1200多次。近二十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Plenary speaker)、特邀报告(Invited speaker)和担任主席或分会主席等。

现任国际SCI刊物Quaternary Research和Aeolian Research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国际SCI刊物Geochronometria物理方法领域编委(Methods of physics,Member of editorial board),国际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uminescence and Applications编委;中文期刊《地球科学前沿》(Advances in Geosciences)和《湖泊科学》的编委。

-------------------------------------

本次午餐会将为报名参加的师生提供午餐,所有午餐会的报名都通过网络进行。请老师同学们访问MEL网页,在本次午餐会的“报名”一栏填写并提交。

本讲座将发布当天仅开放给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博士后、访问学者等教师优先报名,第二天起开放给全体师生报名。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报名,如提前以教师的名义报名,将导致报名无效。

本周五下午4点为截止报名时间,总报名人数限制在100名以内。如未及时报上名,可于12:20直接到场听报告。如已报名但因事不能参加,也请在周五下午4点前告知。

午餐会一如既往地欢迎大家的关注,如有兴趣做讲座的老师。欢迎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