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科研进展 | 氮循环研究组揭示锰对季节性层化水库营养盐动态及结构的关键调控作用
氮循环组研究发现,锰元素的迁移转化对水库上下层水体磷的交换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溶解氧跃层形成的锰氧化物有效截留了沉积物向上层水体输送的活性磷酸盐,从而降低藻华爆发的风险。该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对湖库营养盐时空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理的认知。
发表于:2024年07月02日
科研进展|藻华模型综述论文在《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期刊发表
海洋环境生态学研究组(CEG,黄邦钦教授领衔)以“Modeling of algal blooms: Advances,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为题,在国际海洋知名期刊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发表综述文章。较系统论述了模拟藻华过程的概念模型、经验统计模型和机理模型,重点梳理了三类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在藻华机制探索和预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开展藻华特别是有害藻华的模拟和预测预警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发表于:2024年07月01日
科研进展 | 同位素新技术揭示海洋化能自养硝化微生物受到的来自摄食的下行控制
氮循环研究组将同位素技术引入经典的稀释法,原创“创新稀释法”,解决了海洋中较难标记的硝化微生物被摄食速率的测定难题。研究团队通过两个航次的现场调查,首次成功定量海洋中氨氧化微生物的被摄食速率,并发现海洋真光层底部的氨氧化微生物受到浮游动物摄食的强的下行控制。该研究为海洋中下行控制对硝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发表于:2024年07月01日
科研进展 | 5123导航联合遥感中心研究团队结合合成孔径雷达(SAR)反演高分辨率海表二氧化碳分压
联合遥感中心研究团队结合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获得的海表粗糙度(SSR)数据,反演了高空间分辨率的pCO2,验证了SAR卫星在估算海-气二氧化碳(CO2)通量中的适用性,为全球碳收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发表于:2024年07月01日
科研进展 | 九龙江口海底地下水排放的水文指标及其全球意义
王桂芝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研究揭示九龙江径流量、河口回流系数和冲刷时间是九龙江口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的有效水文指标,同时整合全球河口、陆架、海盆等不同空间尺度系统的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数据,提出河流径流量是全球适用的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指标。该成果为近岸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中海底地下水排放通量的参数化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发表于:2024年07月01日
科研进展 | 长时序野外观测揭示红树林湿地甲烷排放的碳汇抵消效应
朱旭东副教授团队在红树林湿地甲烷排放的碳汇抵消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Asynchronous methane and carbon dioxide fluxes drive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mangrove blue carbon sequestration”为题,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发表于:2024年06月21日
科研进展|海上机器人助力破解南大洋碳输出效率和生产力负相关之谜
黄毅彬副教授团队利用海上机器人“生物地球化学剖面浮标(BGC-Argo)”阵列开展观测,揭示了海水中不同形态碳库生产比例的差异对碳输出效率的调控机制,为解释“南大洋海洋生物泵输出效率与初级生产力负相关”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发表于:2024年06月18日
科研进展|西北太平洋固氮速率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史大林教授团队在西北太平洋固氮速率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调控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研究进展。
发表于:2024年06月05日
科研进展 | 柯才焕教授团队在Nature Genetics上发文揭示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
柯才焕教授、冯丹青教授团队和环境与生态学院张原野副教授团队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
发表于:2024年05月11日
科研进展 | 微生物电化学驱动的温室气体增汇研究
郑越副教授在温室气体生物增汇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Electrochemically coupled CH4 and CO2 consumption driven by microbial processes”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于:2024年05月11日